泉心泉意·爱在邢台
古城吹来甜蜜的风
《漫游甜蜜线路 共度美好时光》系列报道⑬
邢台饭庄:记录老邢台人爱情的地方
红烧排骨、四喜丸子、烧肉条、全家福……
1988年腊月十八,在邢台饭庄的大厅里,一场婚宴正在进行。新娘刘文英和丈夫旅行结婚结束,回到邢台宴请亲朋。
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,在邢台饭庄时常发生的情景。很多年过60岁的老人,对邢台饭庄都有着不一般的情愫,那些和爱情有关的故事,都曾在这里上演……
展开剩余79%回味爱情的味道
7月下旬,很多市民选择来好南关消磨夜晚时光,周六的晚上,在邢台饭庄忙着清理桌面的大堂经理莎莎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。
一位八十多岁的阿姨走进邢台饭庄,莎莎放下手中的活儿,急忙热情接待了她。阿姨并不着急吃饭,而是环顾四周,用充满好奇和探索的眼神观察着大厅里的一切。她说道:“今晚我吃过饭了,就是在外面逛的时候看到了邢台饭庄四个字,觉得亲切想进来看看。我以前在老邢台饭庄上过班,每次下班时,老伴儿都会来接我一起回家。”
阿姨说着年轻时的经历,眼中闪着泪光,莎莎耐心地听阿姨讲完,邀请阿姨有空来店里尝尝,找找以前的感觉。陪在阿姨身边的男子笑着说:“下次我们带着父亲一起来吃饭,他现在膝盖不舒服,很少出门了,但如果是来这里,他一定愿意。”
邢台饭庄自20世纪50年代创立以来,便深深烙印在几代邢台人的记忆中。在附近工作、生活的市民,婚宴、满月宴、生日宴等重大事件都可能选择在邢台饭庄举行,这里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变迁和甜蜜记忆。
品鉴幸福的滋味
说起邢台饭庄的菜品,1982年出生的张晓娟对一道菜情有独钟。她的父亲是一名司机,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时,工资不到100元,但他会在节假日的中午,骑上“永久”牌自行车,驮着晓娟去邢台饭庄的外卖窗口打菜。
“师傅,来一份蒜薹炒肉,多挂点汁儿!”张晓娟的父亲把铝制饭盒递进窗口,冲着里面的师傅喊道。不一会儿,一份热气腾腾、油光锃亮的蒜薹炒肉就递了出来。扣上盖子,用白毛巾紧紧裹住饭盒,交给晓娟,爷俩骑上车子,心满意足地往家赶。
“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蒜薹炒肉,即使过去了30多年,我现在也依然喜欢吃这道菜,可能是小时候觉得那是最好吃的菜吧,一直影响到现在。”张晓娟回忆起儿时的味道,脸上洋溢着知足和幸福。
这是很多80后朋友的童年记忆,从父亲决定“打牙祭”的那一刻起,他们的快乐具象化起来。期盼着父亲早早下班回家,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满怀期待,扒着头使劲往外卖窗口里瞧,品尝到平时吃不到的美味,这也许就是幸福的味道。
今年35岁的李杨至今还记得爸爸妈妈带着他,穿过北大街,两侧是繁华热闹的商店,来到邢台饭庄吃饭的场景。“小时候能来这里吃一顿腰果虾仁,能高兴地给小伙伴炫耀好几天。”李杨笑着说,这一画面至今停留在他的印象里,成为父母恩爱、家庭幸福的小小缩影。
细品记忆中的甜蜜
去年9月29日,邢台饭庄在好南关全新启航,很多老邢台人慕名而来,节假日期间,很多市民携父母妻女来品尝儿时的美味。大厅内,制作间的师傅在有条不紊地摆放锅贴,服务员紧张有序地传菜,朱庄水库酥骨鱼、太行石锅黑豆腐、前南峪栗蘑炒黑猪肉……这些邢台地方特色的菜品几乎成了每桌必点菜。
家住襄都区五一桥附近的王勇强和妻子来就餐,他点了素小炒、肉锅贴……他说:“和妻子谈恋爱时,来这里吃顿饭,是我们觉得最有仪式感的事情。她喜欢吃锅贴焦脆的皮儿,还爱吃滑溜溜的粉皮,觉得好吃极了。现在人已中年,什么好吃的都尝过了,来这里,更多的是故地重游,找找年轻时的感觉。”说完,这一对幸福的中年夫妻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。
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几十年前舍不得品尝的美味,现在已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。如今,邢台饭庄也开起了“外卖”模式,早餐的包子、菜豆腐、糖糕、豆腐脑,中午时的大锅菜、红烧鱼、把子肉,还有晚餐时的各式炒菜,“酒店菜,摆摊卖”,接地气的价格,经典的老味道,吸引了周边诸多商户、居民的青睐。
“邢台饭庄是咱们邢台人的饭店,做的是咱们邢台人爱吃的味道,朋友聚会、家人团聚,吃的不仅仅是味道,也是情怀,是共同的回忆。”邢台饭庄负责人彭涛说。
稿件原载《邢州报》(2025年7月24日第01、05版)
作者: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韩肖杰
来源:我看邢客户端
发布于:北京市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